我国成功开展激光导星联合外场实验
日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联合理化所、光电所与三十米望远镜(TMT)项目总部专家一起,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成功进行了系列激光导星联合外场实验。
所谓激光导星,是指利用激光器技术,发射准确的钠黄光(波长589nm),激发90~10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的钠层,所产生的人造“星像”或“信标”。基于激光导星,配备自适应(AO)光学系统的望远镜,可以校正大气对原始星像的扰动,使得地基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对天体目标的观测达到口径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
此次实验,重在检验中科院理化所自主研发的全固态激光钠信标激光器原理样机的物理性能指标,能否满足下一代巨型望远镜TMT的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CAO)系统的使用要求。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国家天文台会同理化所、光电所和TMT项目总体部专家,自2010年起组成了联合实验组,开展了多年分工协作。此次在兴隆进行的实验,是对钠激光器原理样机性能能否满足TMT30多项技术指标要求的全面检验,诸多国内外专家都十分期待实验结果。
据了解,研制多套钠信标激光器及激光导星发射装置,并产生激光导星星群,是国家天文台参与TMT国际天文台建设(2014~2024)实物贡献的两项重要研发任务,是TMT/MCAO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将有助于TMT实现在宽视场范围,改正大气扰动影响,达到30米口径衍射极限分辨率。相较于哈勃空间望远镜,TMT的空间分辨率将提高10倍以上。基于激光导星群的自适应光学,是今后大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一张照片。照片中,一束激光从地面直射入天空。据悉,这是由中科院光电所设计制造的TMT激光导星系统进行试验的画面。
特别提醒:为防止受骗,外地学员到后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不要轻信不明身份者,以免上当受骗!